南海意库——“三洋厂房片区”位于深圳市山区蛇口太子路,由六栋四层工业厂房构成,占地面积约4.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每栋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
厂区建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是改革开放最早的“三来一补”厂房之一,二十多年来先后有近百家不同性质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其中时间最长、最著名的是日本三洋株式会社,因此,人们习惯上都通称之为“三洋厂区”。三洋厂区见证了蛇口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发源地的传奇历史。
然而,随着深圳工业发展的快速转型和升级换代,三洋厂区也面临着“厂房改造、产业置换”的问题,其改造的过程映衬和展示了深圳几次产业转型和蛇口片区几次创业变迁的发展历程。由于经济、技术及价值观念等原因,对旧工业建筑常采取铲平式重建。这种盲目拆建的行为,不仅浪费资源,还会对环境造成新的伤害。深圳是一个新兴的城市,短短的二十几年已经面临许多城市发展多年的问题。
闲置的旧工业厂房大部分都未到设计使用年限。旧工业建筑,应该可以通过适当的结构改造,使其功能转变以适应城市和区域发展的需要;并在功能改造的同时,进行节能及建筑生态的技术改造,使建筑以低耗、节能的新面貌重新投入使用,并继续发挥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城市的高速发展进程中,对于“新”的追求达到了极致。速度和便利成为规划建设中的利器。而高科技与机械技术,让人们如虎添翼,所有一切,推倒重来。
《古尊宿语录》,百丈禅师说“只异旧时人,不异旧时行履处”。
不修之修,无得之得:(佛与禅)不华丽,不造作,不宏大,细致而微,简以致用。南海意库是一个“建筑到室内及景观的一体性改造”的项目。三位一体的改造设计为旧建筑注入新生命的历程,在深圳创造了第一个在旧建改造项目上全力突出低碳环保的主题项目,实现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节能建筑。设计公司在建筑到室内及景观一体性改造的同时,进行节能及建筑生态的技术改造,使建筑以低耗、节能的新面貌重新投入使用。通过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景观水池等多种生态绿化技术,形成生物气候缓冲带、改善建筑微环境,将创意与生态完美结合,创造绿色生态建筑。
在设计中,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建筑融合自然,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结合全方位的绿色生态技术,建筑内、外空间相互交融,形成具有适应广东地域气候环境特点的建筑空间。
•空间改造:前厅采用阶梯形立体绿化,外立面呈坡状绿化台地,随季节而变幻色彩的本地耐旱植物将建筑的北立面完全掩隐在大自然的绿丛中,与附近的荔枝公园交相辉映。屋面采用组合式绿化箱,东西两面山墙结合遮阳构造采用花架立体绿化。中庭及休息庭园的设置,为室内带来更为丰富的空间变化、充分的自然光线及通风条件。
•围护结构:原有建筑围护结构不满足本地节能标准,通过在外墙内侧加砌一道100厚的隔热砌体、采用中空LOW—E玻璃、外遮阳、屋面挤塑聚苯板隔热层等项措施后满足了节能要求。•自然通风:深圳市全年空气温度低于28℃的累计小时数占全年总时数的60%,尤其是在过度季节里只要合理组织自然通风;就完全有可能不开空调而满足较为舒适的室内环境。3#厂房拟采用六个截面为3000×3000的屋面热压拔风烟囱,在过度季节实现自然通风。
•自然采光:公共建筑进深一般较大,人工照明与室外光照在窗口附近区域形成重叠;造成能源浪费,在本项目中充分考虑了上述影响,中庭顶部为玻璃棚且布满太阳能光伏电池板,该顶棚具有良好的遮阳效果又有一定的透光率。•太阳能应用: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光热系统及辅助地热源技术的应用, 提供了地下车库照明、卫生间通风排气装置、员工电动单车充电、污水提升泵动力及员工餐厅洗涤、冲凉热水。
•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技术:属国际先进水平,具有空气品质好、舒适度高、高效节能等优点。本项目如获成功,将在深圳乃至华南地区公共建筑节能应用中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2013国家绿色建筑创新奖一等奖(国家级)